当前位置:轻小说の>书库>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为白银盟主“暖阳1314”贺!)

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们的选择没有错(为白银盟主“暖阳1314”贺!)

p;“兼并啊,就是这么兼并来的。”汪道昆看着观潮楼外百舸竟流,无数满载着货物的船只,在新港内进进出出,看到这番景象,谁人不感慨大明的富庶?

  富庶的苏松是大明,常年闹饥荒的陕西、山西也是大明,文化鼎盛到都用汉字的是大明,蝗灾闹到人相食的也是大明。

  这都是大明。

  汪道昆最佩服张居正的就是张居正捣鼓出来的矛盾说,这东西作为经常,可以解释大明既昌盛又败坏的现状。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苏松的百姓,是无法理解西北百姓的饥饿,深居九重天之上的大明皇帝,不能理解大明百姓的疾苦。

  这就是大明新政最大的隐忧,大明皇帝并不清楚,新政到底要做什么,新政要给百姓套上一层一层的枷锁,诸如衣服、鞋子、房舍、孩子这些枷锁,让他们不会因为一无所有,顾虑重重,不会参加民乱,去颠覆大明朝廷。

  能消灭大明朝廷的从来不是四夷、不是藩王、不是权豪、不是缙绅,而是那些衣衫褴褛、米缸里没有一粒米的穷民苦力。

  大明的新政真的能贯彻下去,其实是在维护大明皇帝的统治。

  “我这是说还是不说呢?只是讲了一个善堂,萧总督就这个模样,若是我要讲其他的事儿,那岂不是今天不能活着走出这观潮楼了?”孙克毅讲善堂,只是想说,大明在这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不需要再探索。

  但是这刚起了个头,萧崇业就直接破防了,咬牙切齿的,恨不得吃了谁的模样。

  “抚台,这还讲不讲?”孙克毅看向了汪道昆,寻求巡抚的意见。

  “额,你接着说吧。”汪道昆其实很想说,别说了,别说了,但想了想,似乎没什么不能说的。

  孙克毅继续解释这自己这本奏疏里的内容,全都是大明的成熟经验,只不过是产业链向外转移而已,他这次注意力度,没有讲的那么明白和清楚了,但是萧崇业已经能听明白了。

  而在培养亲慕友人这一块,孙克毅也有很多已经十分成熟的方案,当年汪直在萨摩州敢自立为国,甚至僭越称王,是因为倭国其实还在大明的影响范围之下,仰慕大明天朝上国的倭人,不是少数。

  如何培养亲慕友人,对于商贾而言,不是什么难事。

  这一点上,朝廷廷臣和朝臣们,多少有点低估了大明此时的影响力。

  大明在整个已知的世界里,就是文明的象征,因为倭国的官方通行的文字是汉文,这一点在朝鲜、倭国、琉球、安南、暹罗等地,都是如此,汉文汉话是唯一正宗的文字和语言。

  倭国一直要到明治维新时代,才开始慢慢使用假名;而朝鲜则是要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才开始慢慢废除汉字。

  去汉化给倭国和朝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他们的历史书全都是用汉字写的,废掉了汉字,等于数典忘祖。

  亲慕友人根本不用培养,因为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大明人了。

  “我其实很不明白,为何大明要坚持海禁,明明永乐年间就已经破禁了。”孙克毅谈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大明在永乐年间的海禁政策已经被破坏殆尽了。

  七下西洋是官船官贸,不代表民间就没有任何的贸易往来,相反,就连明太祖的女婿都参与到了海贸之中。

  “这不是坚持不下去,才有了月港,又有了松江市舶司吗?”汪道昆摇头说道:“海禁本意防倭。”

  “海禁保护可能是倭寇,而不是大明。”孙克毅面色凝重的说道:“只要大明水师能够维持在现在这个规模和水平,大明的商贾,就会利用商品优势,将倭国的财富掠夺一空,足够把倭国搅得天翻地覆了。”

  “当然必须是大明水师可以耀武扬威,就以我家经商而言,大明海商赚的最多的时候,就是大明水师强盛之时,再之后不过是在别人的屠刀下讨饭吃罢了。”

  在大明还有皇帝、有朝廷,苛责鱼肉小民,很可能引来天怒,但是在倭国作恶多端,就完全没有那个担忧了,唯一的谴责就是来自于良心。

  但是商贾显然是没有良心的,尤其是有实力去海贸的商贾。

  “大明现在很好,真的很好。”孙克毅留下了一句话,提前离开了,关于他要做的部分他已经完全阐述完毕,剩下的就是干活了。

  孙克毅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他将亲自前往倭国。

  孙克毅站在新港的栈道旁,看着新港十二条栈道,看着港口泊位上那些高耸的桅杆,由衷的露出了一个微笑。

  大明现在真的很好很好,他真的希望,大明能一直这么好下去。

  扬州,早在吴王夫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最早的扬州——邗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的开通,扬州就成为了大运河和长江的重要贸易枢纽和漕运枢纽。

  扬州交通便利、靠近两淮盐场,因而也成为盐业集散地,大量商人来扬州换取盐引,经商缴纳船钞税,不少来自山西、陕西、徽州盐商来扬定居,商贾的云集,也造成了独树一帜的重商风气,比如扬州瘦马这种产物应运而生。

  当时扬州的旧城离大运河比较远,扬州知府朱裒决定筹建新城,结果这新城刚建好,就被洪水给倒灌了,百姓怨声载道,刚刚乔迁新城的百姓,直接被泡在了洪水之中,究其原因,是河堤没有筑好。

  朱裒还在为新城的问题发愁,倭寇入寇,朱裒带着军兵抵抗,最后战死在了扬州沙口村王家巷。

  现在的三边巡抚,以前的浚县县令石茂华,紧急赴任扬州,开始整饬新城,筑堤修渠,通过壕沟和水道与运河相连,既解决了运河倒灌也解决了扬州防务之事。

  石茂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俺答请金印,在西北三边巡抚的石茂华也是反对者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