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轻小说の>书库>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三百八十八章 人心思动,则天下倾危

第三百八十八章 人心思动,则天下倾危

利义昭这个棋子,一旦足利义昭失去了作用,足利义昭必死无疑。

  “他既然想去朝见,那就安排一下吧。”徐渭思前想后,决定安排一下,让这个傀儡到大明去,别给长崎总督府捣乱。

  长崎总督府虽然武力征服了九州岛,但不代表长崎总督府能够稳定统治,比如最近围绕在足利义昭身边的倭国旧大名仍然希望长崎总督府能够分封大名,而总督府更希望能够郡县化,这两种路线,因为有足利义昭这个征夷大将军的存在,导致旧大名们形成了合力。

  有了征夷大将军,就有了主心骨,便给徐渭带来了些许的困难,不过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九州岛旧有的大名,大明要是直接喊打喊杀,会引起倭人的反叛,但要答应这些大名的条件,徐渭更加不乐意,大明不来,九州岛是分封大名制,大明来了,九州岛还是分封大名制,那大明不是白来了吗?

  这个时候就很考验读书人的斗争技巧了,把九州岛的倭人杀光了的确是一种解法,可是大明哪来的那多水师,执行杀光的命令?滥杀带来的军纪败坏,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和代价呢?

  长崎总督府和吕宋总督府面临的主要矛盾都是存续问题,以及如何换种的问题,长崎总督府已经将第一批倭人送往了吕宋总督府,这批倭人将会投入到马六甲海峡这个绞肉机里,彻底搅碎。

  攻克城堡需要人命去堆?正合徐渭之意,马六甲海峡的红毛番一定要挺住,坚持下去!

  读书人杀人向来不见血,刀刀致命。

  殖民统治是残忍而血腥的,这一点徐渭从出海的时候,就十分清楚了,他没有什么道德负担,倭寇逞凶东南时,残忍杀害了多少大明百姓,血债累累,徐渭这大半生都在胡宗宪帐下平倭,胡宗宪瘐死天牢,徐渭仍在灭倭。

  让徐渭温和统治,是绝无可能的,他的镇压和必要的杀戮,无处不在,大明在平定都掌蛮时做了什么,现在徐渭在倭国就在做什么。

  只是这些,在奏疏中只是简单一笔带过,某年某地某处反叛,平定,力克,剿灭等。

  《君主论》中,尼克罗·马基亚维利说:罗马时代的殖民就是把当地烧成荒地,等所有人饥肠辘辘的时候,把男人杀死,再移民过去,就成为了罗马的疆土。

  徐渭干的事儿,大差不差,殖民就是如此。

  “筑前的白梅,立花訚千代,她的父亲将这朵白梅送到了总督府,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是倭国有名的美人了。”孙克毅和徐渭商量着长崎岛上政务,这个筑前的白梅,立花訚千代,也是政务的一部分,会作为礼物送到京师。

  立花訚千代是倭国少数的女家督,立花家本身是男子嗣位,但是立花訚千代的父亲立花道雪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在小野镇幸的支持下,立花訚千代六岁时,就成为少有的女家督。

  长得好看,还是家督之位,这自然引起了无数人的追捧,丰后国国破,长崎总督府占领整个九州岛后,这个立花訚千代就成了战俘和礼物。

  徐渭撇了撇嘴,他摇头说道:“真不知道倭国这地方到底犯什么邪性的毛病,立花訚千代她爹还活得好好的,非要孩子面对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

  徐渭是大明的读书人,而且是个诗人,在他接受的观念里,大人还没死,把小孩推出去面对糟心的狗斗,倭国这地方真的有病,得治。

  “老师。”孙克毅有个问题想问,但是不知道该不该问。

  徐渭吹干了墨迹,他将倭国的事儿写成了奏疏,看到孙克毅犹豫的目光,他笑着说道:“我知道伱的疑惑,看看这封奏疏,疑惑自解。”

  “我还没问。”孙克毅愣了愣,他还没问,徐渭就知道他想问什么了吗?

  徐渭看着孙克毅有些懵的表情,乐呵呵的说道:“写在脸上了。”

  孙克毅看完了奏疏,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大明的制度和倭国的制度是不同的,用万士和的话说,倭国就是三分人样没学会,七分兽性根深蒂固,倭国的制度大抵和唐朝末年十分相似,藩镇割据,只不过这里叫大名罢了。

  天下兴亡肩负于皇帝一身,还是天下兴亡肩负于诸侯,这两种制度孰优孰劣,徐渭在奏疏中,给出了答案,徐渭倾向于肩负于皇帝一身,而不是各个诸侯。

  徐渭在奏疏中,希望陛下能够保重龙体,不给贼寇任何机会,带着大明革故鼎新。

  “大明官场,是现在天底下最大的名利场,要控制这个名利场,最怕的就是四个字,人心思动,人的心思一旦活泛起来,那事情就不妙了。”徐渭浅尝辄止的谈了一下这个问题。

  在徐渭看来,天下兴亡肩负于诸侯这种政治制度,不够稳定,因为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利益,利益驱动之下,有自己的选择和主张。

  在徐渭看来,作为皇帝,在重大问题上,不能犹豫,而且要表达出明确的态度来,哪怕是错的,也要走下去,而不是让朝臣去猜测圣意,这一猜,就容易出事,这一猜,野心家们就要开始活跃。

  政治这个游戏,讲大势所趋,也讲偶然。

  譬如:如果大明皇帝或者张居正在万历元年被刺杀身亡,大明何去何从?譬如,李世民没能在玄武门击杀李建成,反而被李建成察觉带着人反杀,大唐又会何去何从?

  主少国疑,危险就危险于人心思动,所以才有刺王杀驾、大火焚宫、西山刺杀;而国失大信,就是人心启疑;以陛下这些年来重信守诺来看,并不会发生,陛下的信誉,连天牢里的案犯,都非常认可。

  如果陛下在重大问题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那就会人心思动,那么野心家的偶然行为的概率,就会增多。

  唐高祖李渊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最终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但凡是有一点犹豫,导致消息泄露,李世民以及他的天策上将府必然无人生还。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