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轻小说の>书库>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四百六十一章 劳动使人自由

第四百六十一章 劳动使人自由

心。

  一场秋雨一场寒,清晨起来时,天空灰蒙蒙的,一场秋雨,不期而至,淋湿了街道,京师经过秋雨的洗礼,变得清晰了几分,终日弥漫的煤烟终于在秋雨的洗刷下,变得通透了一些,明公的车驾停在了左顺门,一位位明公,走进了文华殿的偏殿,等待着廷议。

  汪道昆的面色凝重,看着王国光和张学颜面色不善,用力的甩了甩袖子说道:“大司徒和少司徒,真是好生的算计,借着面奏利得税的机会,又在鼓噪钞法了,居然说服了陛下。”

  “海外!海外!”张学颜往前走了一步,大声的争辩道。

  汪道昆看着张学颜,显得格外生气的说道:“少司徒!海外?说得好听,投机客是什么都能投机,你猜他们拿到了万历宝钞之后,是会送往海外,还是前往乡下?朝廷刚刚立起来那点威信,立刻威严扫地!”

  钞法和钱法之争,就是工部和户部之间的矛盾,现在这个矛盾更加明显了。

  在汪道昆看来,王国光和张学颜的做法,就是违背了当初定好的规矩,说好的大事须经廷议,结果户部的部议,绕过了内阁,直接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张居正和王崇古都是一言不发,显然,他们对钞法是极为不认同的。

  万士和眉头紧蹙的说道:“大明腹地这宝钞,还是不要有的好。”

  除了户部一直在张罗这件事外,大明内外,对钞法,都不是非常认可,这会唤起他们过去痛苦的回忆。

  在万历三年之前,大明百官的俸禄一律折钞七成,就是实发三成,那是朝廷财用大亏之后不得不为,这种折俸,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成祖文皇帝朱棣曾经用胡椒充当俸禄。

  永乐六年起官船官贸,香料开始涌入大明,开始时,胡椒价格还算昂贵,可是官船官贸多次之后,胡椒的价格一落千丈,可成祖文皇帝还是按当初折价,这完全是强买强卖。

  万历三年之后,大明终于开始了实俸,而实俸,也是反腐的开端,朝廷每三年进行一次定俸,而且发的是兵仗局压印的银币,海瑞开始反腐之后,再说不得不贪,官不聊生,那就完全没有根据了。

  不得不贪官不聊生本就是胡话,在大明折钞这一百七十年时间里,只有少数官员能够维持两袖清风的清廉,大部分官员,上下两个口,都没饿着自己。

  “诸位,你们当真以为,大帆船带来的白银、倭银,还有刚发现的卧马银,能够满足大明白银的需求吗?”王国光看着所有人说道:“大明太大了,白银赤铜流入多少,其实都无法满足大明所需,开海九年,一共流入大明的白银,不过5400万两。”

  “听起来很多,可大明需要多少?十个5400万两都不够。”

  只有户部尚书才知道大明的胃口到底有多大,喂不饱,根本喂不饱。

  “不够吗?”张居正有些疑惑的问道。

  王国光开口说道:“元辅,5400万银大部分都还在大都会堰塞,可万历元年京师的粮价一石五钱银,现在一石还是五钱银,纹丝不动。”

  曾省吾一愣,疑惑的问道:“这不是好事吗?”

  “粮价纹丝不动,这的确是个坏消息。”张居正面色凝重,他对京师粮价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有把粮价和白银流入堰塞联系到一起,王国光提及此事,张居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张居正从万历元年就一直提到一条鞭法,他的新政会以一条鞭法收尾,但现在看来,白银的数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一条鞭法。

  净鞭三声响,廷臣们走进了文华殿的正殿之内,群臣见礼,皇帝摆手示意就坐。

  “怎么一个个面色如此严肃?”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这利得税的消息刚刚散播出去,还没有成文下章各大市舶司,这反对的声音,就让明公们如此为难吗?”

  张居正俯首说道:“回陛下,倒不是利得税的事儿,利得税只禁白银、赤铜流出大明,臣昨日前往格物院询问了徐九皋等人,泰西的红毛番、金毛番亦是如此,以费利佩二世所定律法,殖民地不得设立隶属总督府铸币厂,也禁止金属铸币流入殖民地之中。”

  张居正还专门了解了下他国的做法,尤其是已经在海上殖民了近百年的泰西,泰西的所有国家,都是禁止本国铸币、贵金属流出海外,大帆船贸易,本质上是费利佩二世的官船官贸,有特别准许,才会携带白银贸易往来。

  特许经营权,可是泰西王室谋求利益的不二法门。

  禁止金银铜流出,不会影响到开海的积极性,因为货物也能充当货币。

  张居正已经写好了奏疏,详细讨论关于货币的种类和发展,阐述利得税的合理性,他把刚才偏殿的争论告诉了陛下。

  “大明这么缺钱的吗?”朱翊钧这几日听白银流通性都听腻歪了,感情不是简单的流通性问题,而是数量不足。

  王国光立刻拿出了三卷书,朗声说道:“流入的5400万两白银,对大明京师、南衙的物价,没有造成太大的波动,臣有《万历会计录》三卷呈送。”

  主要是三项物价的对比,粮食、柴薪、油料。

  柴薪主要指的是煤炭,西山煤局的煤炭,有一部分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张学颜将其称之为北煤南运,将白银沿运河北上,称之为南银北运,南银和北煤正在形成新的对流,煤银对流正在取代盐引白银对流成为大明最重要的经济循环。

  这三种和百姓息息相关的物价,从万历元年,稳定到了万历九年,期间虽然因为天气等多种缘故有些短期变动,但长期和平均、中间数来看,却是极为平稳的。

  “京师的粮价,甚至还有所下降。”朱翊钧翻看了一下,京师丁口已经超过了200万,可是物价没有随着人口的聚集而飞涨,反而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朱翊钧可不觉得这是好事,银贵米贱,代表着大明开海以来的白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