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的反贼,那是道路不同,既是反贼又是叛徒,就更加可恨了。
张居正从来没有在外履任,这也是他执政这么多年的最大痛处,他做元辅这么多年,每次遇到地方上棘手的矛盾,都要细心听取地方意见,偶尔也要跟王崇古商量。
他没在地方做过官,就真的不知道地方的情况,比如申时行要查抄所有的书寓、要消灭贼巢、要搞大明中心论,张居正就无法理解,详细了解情况后,才算是勉强认同。
田一儁怀恨在心的理由,非常简单,本来该他主持会试的,但他就捞到了同考官,连主副考都不是,没得到权力,就没有好处,这得少收多少门生?
“先生,你说这开海,真的有用吗?”朱翊钧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奏疏,这是从田一儁家里抄出来的奏疏,从未上奏,是万历九年写的,内容是反对开海,理由是饮鸩止渴。
大明浩浩荡荡的开海,带回了大量的白银,而这些白银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
白银大量流入,开始输入性的通胀,商贾拿着银子就开始放贷、把农户逼到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购买田产,也就是会试问的那个问题:何以辩开海伤农、商贾夺田;
除了商贾夺田之外,就是大量人口外流、除了外流之外,还有农户进了工坊,地里缺了力役,开始抛荒,田土减产就是万事祸根。
田一儁洋洋洒洒的写了数千字,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没有把奏疏送到朝中。
朱翊钧虽然没看到这本奏疏,但是申时行从松江府回京后,就说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了会试的策问。
张学颜看完了奏疏,立刻嗤笑了一声说道:“简直是一派胡言,田一儁、徐阶这些人,是什么人?大地主!”
“他自说自话,就是自家的庄园里,没了奴仆,才如此恨得咬牙切齿,看似有道理,陛下,臣就一个问题,不开海,没有大量白银流入,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就不兼并了吗?!”
“恰恰相反,正因为产业丰富,赚钱的买卖变多了,田土收益还因为还田、减租、营庄、常平仓等等政令开始降低,商贾兼并土地的收益大大降低,谁还去兼并?”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干,开海遏制了兼并之风,种地要是挣钱,根本就轮不到农夫,正因为万历维新的开海,才减缓了人地矛盾,而不是激化。”
“看似有道理的废话,实则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奔波罢了。”
张学颜是从辽东回来的户部尚书、阁臣,他很清楚田一儁这种屁话,因为大明也有很多人讲这种屁话。
当初辽东不安全的时候,怎么不见这些大田主们去兼并,反而非要在大明腹地兼并?
“陛下,江南奴变。”张学颜又补充了一句自己的证据,他注意到了这本奏疏的时间,万历九年,那年皇帝下了废除贱奴籍的政令,而且各地开始稳步推行,至万历十三年,大明全部废除掉了贱奴籍制度。
比如这个案子中梁寿坚的同乡、徐阶的家奴徐五,本姓孙,他在废除贱奴籍后,依旧姓徐,那是他自己贱,不改回本姓而已。
田一儁是福建人,自六岁后随父亲到浙江杭州读书,实际上是浙江的学子。
江南奴变,要清楚的了解四个问题。
江南的大量奴仆,他们是谁?从哪里产生?
这些奴仆原来都是良民,他们是本地破产的农户,因为失地、因为负债等等原因,只能卖身为奴,世世代代无法脱籍,依附于乡贤缙绅、势要豪右生存,但因为大明禁蓄奴,所以只能改姓以‘家人’去规避法律风险;
江南为何会产生这么多的奴仆?
因为江南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大量的农户在漫长的时间里,因为各种天灾人祸只能把田产贱卖,最近一次,就是东南大规模的倭患,穷民苦力为了凑集迁徙逃亡的盘缠,只能低价售卖自己的田土,土地兼并之风从洪武年间刮到了万历年间。
这些奴仆的主人都是谁?
徐阶、董其昌、王锡爵、田一儁等等一大批地主官僚阶级,这些人长期以来靠着兼并建立强人身依附关系,土地兼并从来没有什么大善人心善,每次天灾必有人祸,而这些人祸,就是试图兼并的乡贤缙绅,势要豪右。
江南士宦之家,僮仆成林,一登仕版,此属进身,一旦成为了进士,就属于平地飞升了。
蓄奴操持的产业是什么?
官僚士绅阶级控制的种植、养殖、纺织、工坊、运输等等,以徐阶为代表的地主官僚阶级,是大官僚、是大地主、同样也是大资本家,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庞大的产业,徐阶的四十万亩,快活碑林都放不下徐阶贪腐的碑,得刻到西山去。
只有完全了解了江南奴变的这四个问题,才能搞清楚田一儁为何要说这种胡话了。
因为废除贱奴籍,严重破坏了他们的利益,万历维新,开海如火如荼,传统的生产关系被破坏掉,他们习惯的路径走不通了,别人在新的路上风生水起,他们却因为缺少奴仆,无法扩大再生产。
自己赚不到钱,还要看别人赚大钱,要是不恨,那才是假的。
任何扩大再生产,在万历年间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旧地主们还在玩卖身契,而新兴资产阶级,在弄身股。
皇帝陛下的万历维新,破坏了旧生产关系,在贱儒眼里,就是一切祸患的根源。
“陛下曾经讲,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旧地主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这是生产关系导致的根本矛盾,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战,一旦以手工工坊、机器工坊为主要生产方式、大规模自由雇佣生产关系确立,对于旧地主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浙江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