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

emsp;大盛朝的史官垂笔顿住,简直和那位在天幕上侃侃而谈的夫子心生共鸣。

  他们记载历史,不就是为了给后人还原一个真相,尽可能地追求事实,让他们能够以史为鉴么。

  那老师讲得很碎片化,也很简单,应当也是看在学生年纪不大的份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讲授的内容。他教了这么多年书,早已将这些教学内容铭记于心,不必使用教案都能信手拈来。

  在强调完了距今多少年和元谋人与周口人之后,他就着重讲到了原始农耕生活。

  耕种和房屋是同大盛朝人息息相关了,可以说除了那些贵人子嗣,其他老百姓哪个不是日日同土地打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竟有种奇妙的亲切之感。

  民以食为天,种植业哪怕是到了如今也极其重要。

  “当初还是刀耕火种,这样的种植方式极其粗放且落后,基本上就只能靠天吃饭,对土地的利用率也很低下,最后种出来的粮食几乎看不到多少。那些工具也都是石头做的,工具这么差,如何能开发土地呢。”

  元宁暗暗点头,他在进入冷宫前还是锦衣玉食的皇子,入了冷宫后,也同母妃过了一段自给自足的日子,并非全然一无所知。

  上次学了如何给粮食增产后,方知精耕细作的举足轻重。

  那老师又提了一下生产工具和土地利用对粮食种植和收获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众人方知这里面的道行可深着呢。

  元宁本来还在听着,这时候却举手问:“亓老师,所以生产工具改进了,就一定会让种粮和收粮的效率提升吧?”

  效率一词初听还有些奇怪,但是后面举了几次例后,大家也慢慢理解了这词的含义。

  其实大盛朝的夫子对元宁这一行为并不是很赞同,夫子还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课呢,突然就打断了讲话,实在无礼。

  将疑问攒到后面,待结了课后,一并询问才是正道。

  不过这本来就是亓老师自己教元宁这样做的,他自然不会生气,回答了元宁的困惑:“当然。你想一想,本来需要两个人干的活,一个人就能干完。本来一天才能做完的事,半天就能做完。工具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元宁明白这其中的意思,他只是要更进一步地确认,然后再琢磨着能不能学一些改善农具的教程。

  小孩不知道对百姓的苦难而言,这些生产发明对减少痛苦也只是杯水车薪。

  但他知道,如果什么也不做的话,他们只会更苦。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

  下课时间,元宁翻看笔记自己琢磨,老师在上边儿坐着悠哉悠哉地喝茶养生。

  教室门被敲响了。

  关飞渡非常自然地拧门走进来,跟讲台上的老头问了句好,然后就嘀嘀咕咕地问元宁学得怎么样。

  哪有这样当着老师的面就开始对人家的课指指点点的道理,元宁当然是说好了。

  关飞渡知道他面皮薄,也没有追问,而是笑嘻嘻地说:“今天中午你就来我家吃饭,下午看我的比赛,好不好呀?”

  他倒是将元宁的这点子时间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元宁早就答应了关飞渡要去看他的比赛,这会儿自然无有不应,点头道:“好喔。”

  下课时间很短暂,关飞渡也没待多长时间就走了,元宁继续上课。

  大盛朝人跟着他一起上历史课,竟然也觉出了一点兴味。

  老师并没怎么讲之乎者也的大道理,只是平铺直叙地陈述历史的故事和记载,口吻和说的话也都极其客观。

  如今人学的都是唯物史观,自然不会有什么神佛妖魔,精怪仙人,让不少想知晓有没有传闻中的王母娘娘,蓬莱仙山故事的人大失所望。

  也亏得亓老师讲得很简洁明了,便是没有识过字的人也听得明白。

  大盛朝有人嫌弃他说得不如茶楼说书先生那般波澜壮阔,妙趣横生,也有人觉着他讲授学识应当再传授学生知识道理,启发学生思考,而不单单只是说了历史故事就行了。

  但是这位老师呢,他有自己的节奏。

  在见到元宁的那一刻,他就知晓了该怎么讲本堂课了,用不着外行人指点内行人。

  放学后他也没给元宁布置功课,只同他说:“要是对这时候的知识感兴趣,就可以下去查一查,

  年幼的孩子对历史有兴趣,自然不需要讲道理塑造任何人格,离他真正去思考的时候还早着呢。

  放学之后,关飞渡就乐颠颠地把元宁接回家了。

  元宁也只来得及匆匆跟老师说一句再见。

  那老师倒是半点不介意,悠哉悠哉地拎起自己的保温杯,像个退休老大爷似的打卡走人。

  *

  关家,果然如同关飞渡所说的那样,大家都很欢迎元宁。

  这次在家的正好是关飞渡的爸爸关明,他今天把工作都先放一放,穿得像个寻常的老父亲,身上还挎了一只摄像机,打算记录一下自己儿子比赛的精彩瞬间。

  一开始元宁不知道那是什么,关明却跟他解释:“这个和手机一样可以拿来拍照,你和飞渡站在一起,叔叔给你们拍一张。”

  元宁只见过影棚里那种扛起来极为笨重的摄像机,没想到居然还有这样小型的。

  它看起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