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年到头,也就他们夫妻俩送她家大女儿和大儿子来娘家这边念书的时候,还有年前接两个孩子回去过年,或者年初二的时候能见几次。
要是赵如月还在打工,一年估计也就只能在年初二的时候见一次,如果两个人之间谁那一年又不能回来的话,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一次面。
去年她小妹赵如媛家的小儿子才几个月大,不好奔波,赵如媛就没能回来。
所以算起来有整整两年了,她们才见了一次面。
她妹妹婆家那边追生儿子比较厉害,有一个儿子还嫌少,现在还在奉行多子多福那一套。
因为第一个孩子是女儿,赵如媛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没被罚款,生这个小老三被罚惨了,两个大的也顾不上,只能把他们送到娘家这边来读书。
赵如月抱着她的小儿子问:“这次能待几天?”
赵如媛:“两三天吧,你妹夫说提前回去开工,老板给封大红包。”
“我听妈说,你这次要接彩柔回去,不让她继续在这边念书了?”
赵如媛问:“咱妈跟你说了?”
赵如月点头说:“嗯,老太太说着说着眼圈都红了,要哭不哭的样子。”
林彩柔是赵如媛的大女儿,很小就送到这边读书,可以说是娘家这边的老人一手带大的。
那孩子乖巧听话、学习成绩还好,邓细妹看起来对所有孩子一碗水端平,全都疼,但实际上最疼的就是这个外孙女。
“唉……我们也是没办法,以前在这边读书没有择校费那些,现在听说户口不在这边的好像都要开始收择校费了,而且彩柔快要上初中了,她学习成绩好,我婆家那边是属于省城管的,要是她小升初考得好,没准能考上省城的初中,到时候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更好。”
她嫁的地方是靠近省城的村子,虽然被划分到省城下属的县管辖,但是孩子确实也可以考省城的学校。
“这倒也是,省城的教育水平肯定是最好的,哪怕不是省城最好的初中,也比镇上的好很多。”赵如月其实可以理解她的决定,她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
赵如媛看了看姐姐手上的金镯子和金戒指,还有脖子上的项链,耳朵上的耳钉。
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问出了口:“姐,你跟姐夫今年挣的不少吧?”
赵如月注意到她的视线,摸了摸手上的戒指。
其实这些首饰,是她看宁时春给孙佳佳买首饰价格不贵,才想起来买的,买黄金总比把钱存着贬值好。
赵如月平时也不戴,也就是过年想喜庆一点,才戴上了,她觉得有点招摇,但宁绍明非要她戴,还觉得她戴的少了,家里还收着一些没戴过的。
“还行,我们俩辛苦一年,现在也算熬出来了,你姐夫有一段时间,忙得人都一下子瘦了好几圈,给我吓得不行,生怕他累出病来。”
“你手上有没有闲钱能借我点?国豪想承包村里的水塘,养小龙虾,以后往省城供应,我们有点存款,但是不太够,我公婆出了点,我回来打算跟爸妈借点,但是还是不太够,还缺五万块钱。”
“养小龙虾?”赵如月回想了一下,没想起上辈子他们做过这个,难道是没凑够钱?
赵如媛看姐姐没有马上拒绝,仔细地说起来:“我们以前就只去省城卖点家里种的蔬菜水果什么的,分到的地少,挣得也不多,他们村里的水塘原本是租给别人养鱼的,但是后来养鱼的太多了,好几个人亏本,他们就不租了。
国豪听他现在的老板说,现在省城的夜市摊开始红火起来了,养小龙虾肯定能挣钱,他就想着把别人不租的水塘租下来,养小龙虾。
我们家里有一辆三轮摩托车,到时候可以用那个运货,要是养小龙虾亏了,还不上钱,我们就把那辆三轮摩托车先给你们抵一部分,剩下的我们俩去打工还,肯定不赖账,我们可以给你和姐夫打欠条。”
亲姐妹,话都说道这儿了,如果自己没有钱就算了,可五万还没自家一个月的利润多,赵如月拒绝也说不过去。
而且这是她妹妹,不是她姐,如果是她姐,她不敢借这么多。
但赵如月也没马上答应:“一下子借这么多钱,我得回去跟你姐夫商量才行。”
赵如媛也表示理解,毕竟那可是五万块钱,普通家庭攒也得攒好几年。
就算她姐夫妻俩现在做生意,挣得比别人打工多点,也不一定有那么多闲钱的,听说做生意的人,大部分钱都要投在生意里,手上闲钱不多很正常。
两人说到这,其他堂姐妹也来拜年吃饭了,她们只好先把这事放一边,跟堂姐妹们聊天。
晚上赵如月回去后,跟宁绍明说起这事。
宁绍明想了想说:“这钱倒是能借,不过这事不能只让你妹妹出面。”
赵如月知道宁绍明的意思,如果只有她妹妹出面,万一以后还不上,妹夫一推二五六,说是她们姐妹之间的事,他不知道、不知情,他不管。
那这五万块钱要么要不回来,要么就全压在她妹妹身上了。
她这个当姐姐的,以前跟妹妹关系那么好,难道真能为了对她来说不算什么的五万块钱,硬逼着妹妹还债或者把她告上法庭?
最后这五万块钱就成糊涂账了。
赵如月说道:“我明天先给如媛透露一下你的态度,我妹夫要是懂事,也是真心想踏实地做那个生意,明天肯定找机会来一趟,把这事仔细地跟我们再说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