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

>
  人至老年却依旧住在这样一个茅草屋中,他或许此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年轻的皇孙在此时,生出了李唐皇室之人鲜有的共情能力。

  他怜的是草堂中的稚儿,怜的是那此生郁郁不得志的杜甫。

  更惜当时圣人耳目闭塞,权臣当道,偌大朝廷,竟无一处可容纳有志之士栖身。

  李瑛惊讶看着自己儿子眼中不断变化着的情绪。

  是的,他在惊讶。

  扪心自问,他人至中年,是并没有这样广博之情的。

  李倩说着诗圣杜甫的情怀广博,可说着此话的李倩,又怎能不是那广博之人?

  所谓贤君需施仁政而爱民。

  爱民,就是广博地爱这片土地的每一个百姓。

  李倩年纪这样小,就已经隐约生出仁心了。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是河南巩县人。他所在的京兆杜氏是北方有名的世家大族,杜审言是他的祖父。】

  【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他自小耳濡目染,早早受到了儒家仁义爱人的思想的熏陶。于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成了他抱守终生的梦想,这也为他终成为一代诗圣打下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原本就紧张的杜甫这下彻底紧张了。

  没错,他的祖籍是襄阳,他也是河南人,他所在的家族也是京兆杜氏,他的祖父也叫杜审言。

  如果这都不能证明他就是天幕所说的那个诗圣杜甫的话,那什么才能证明呢?

  杜甫左右张望着,看到没有人注意到他,这才放下心来。

  原来他是诗圣。

  诗圣这样大的名号一下就砸到了年轻杜甫的身上,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骄傲,而是惶恐。

  他惶恐自己才能不够,道德不足,担不起诗圣之称呼。

  长安所有人都在仰着头往天上看去。

  “这是什么?这就是我爷爷说的天幕吗?”

  “天幕重新出现了?”

  “诗圣?好大的名头,这是圣人啊!”

  “听说上次引如此神迹出现的,还是上官昭容呢,那可是顶顶有名的才女,开辟一代诗风的人物啊。”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

  尤其杜甫所在的这个酒馆。

  能来喝酒的都是豪放不羁之人,说出的话也是直抒胸臆。

  但这份热情让杜甫有些无所适从。

  诗圣,圣人,这恐过于夸大了吧?

  杜甫小心翼翼,不着痕迹,更靠着窗户坐过去了。

  有些害怕。

  [啊啊啊啊,年轻的杜甫我也很喜欢啊!]

  [不管年老的杜甫还是年轻的杜甫,我都很喜欢。]

  [哪里有杜子美哪里就有我留下的爪印。]

  [要是杜子美能知道就好了,后人没有一个人不会背他的诗。]

  [这可不是一首两首啊,每个人都能背好多首呢。]

  [今天也是要向杜甫表达爱意的一天呢!]

  杜甫小脸通红。

  这这这,这更夸张了!

  【我们提起杜甫,脑海中一定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老年诗人形象。好像在我们的记忆里,杜甫没有年轻过,李白也没有老过。】

  【但杜甫也有他的少年意气,这是一个七岁就会作诗的孩子啊。而七岁的杜甫第一次作诗,就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这样气象浩大之作。】

  【“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也出自杜甫之口。如果你要是想跟杜甫说他的祖先,那杜甫一定是如数家珍中带着点骄傲和小得意的。】

  【杜审言,杜甫的祖父,那可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诗的格律甚至就会是经由他规范,再经过宋之问等宫廷诗人推广开来的。】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不大的少年郎。

  他带着年轻人所拥有的朝气,以及祖辈与自身才能所添的自信,骑高头大马,簪明艳之花,招摇过市。

  这个一个骄傲且臭屁的少年,对于周围善意的目光照单全收。

  头上那多嫩粉色的花在阳光之下,散着薄薄的香。

  这一丝香意也勾着蜂蝶前来,追着这少年郎嬉戏。

  少年总是风流,谁没年轻过呢?

  文武百官看至此,释然笑了。

  也是,谁说圣人一定生来就是忧国于民的?也没人规定圣人一定要在朝堂之中报效朝廷啊。

  他们若是执意这样想,那才是真的狭隘了。

  这样年轻得意的少年郎,谁看了不心生欢喜呢?

  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杜甫腰杆挺直了。

 &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