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轻小说の>书库>其他小说>大明文魁> 1018.第1002章 经史并重

1018.第1002章 经史并重

授。因为道德经第一句话即言,道可道,非常道。讲出来的道理,就不是原先的道理。”

  “而佛家是明心见性,传授越多,点拨越多,越成识见障,知道越多越会覆盖了本性,所以禅宗推崇是以心传心。”

  “而唯独我们儒家不同于佛道,先圣从不虚言。孔圣作易,程朱解释四书,即以直白之语注释经义。是先贤不知道可道,非常道?并非如此,这是先圣之志,先圣们相信哪怕三尺蒙童,有心向学,循序渐进,人人皆可成圣贤。”

  众翰林听了林延潮之言不由正色,说的好啊。

  虽说儒学平日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从五经到四书,从论孟到大学,在到四书集注,难度是越来越低,话越来越浅白。

  要不经讲解看读四书五经,那要多高的悟性啊。所以儒学通过讲解一直在放低门槛,孔子当年三千门徒,咱儒学从来走的都是平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的路线。

  但因为后人解释越多,也是别人的道理,对自己反而是识见障,离明'道'更远了。

  因此儒学功夫就在'思辨',王明阳通过格竹子悟出'致良知',书中的话说的再有道理,但我不认同就不是我的道理,这是思辨。

  而通过读史,将自己的道理用在古人的场景,古人身上,以古鉴今,这也是思辨。

  故而经书得来的先贤之言,于经义史书中思辨,于事功中实践,这就如同舂米过程。

  众翰林们听林延潮从讲史至治经,从理学讲至事功学,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一脸懵逼,到最后的佩服。

  如果说理学取专而精,事功学取博而通,

  理学是先知后行,那么事功学知以识路,行以进步,故而知而后行,行得真知。

  理学固然宏大,但事功之学也实为可观,确实为儒学一脉,这实在是扭转很多翰林对事功学派的偏见。

  从南宋以来,事功学派一直主张经史并治,若如此真能产生经世致用的效果。那么这一次会试,加大策问的比重,让读书人能多一些经世致用之学,又有何不可?

  Ps:这一段张良黄石公故事解析,是来自吕世浩先生的讲解,搬到书中使用,特此说明一下。吕世浩先生对史纪极有心得,书友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这一章死了好多脑细胞,写的慢了,见谅。

  本章完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