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轻小说の>书库>历史军事>三塑强汉> 第38章 管氏支持

第38章 管氏支持

  同时,要求各农庄,多挖水塘。

  水塘存水可以防旱,里面还可以养殖一些淡水鱼虾等,同时还可以用鱼塘饲养鸭鹅。

  在春夏两季,可以把鸭鹅放入农田中,则可以吃光所有的蝗虫之卵,从而可以预防蝗灾。

  最后,共仓就是遭遇天灾时的保障。

  如果共仓存储不足以赈灾,还有郡府的官仓。

  农署每年秋收时,都需要派出农吏,去监控、记录各农庄的收成情况和粮入共仓的情况。

  蔡正听了蔡成的讲解,突然开始理解到在“新农体系”中,蕴藏了多么庞大的能量。

  这也是蔡正第一次体会到“体系的力量”,从而促使他不断深入理解“新农体系”,更是对“体系”二字,产生了无限遐想,从而部分突破了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这为蔡正日后管理大汉帝国的农业,奠定了极其良好的基础。

  当然,蔡成也没指望短短的时间内,大哥就能对自己的新政,有多么深刻认识。

  还有一点蔡成没说,就是如何应对疫病。

  还用说吗?

  谁都能够想到,建立东莱大医堂,就是为了应对疫病的。

  蔡成可是知道,在东汉末年,除在汉灵帝初期开始的“伤寒大疫”,就只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开始的“出血热大疫”。

  伤寒大疫已经过去了,距离爆发出血热大疫还有九年,可蔡成已经准备好了应对“出血热大疫”的特效药方。

  不过,蔡成已经穿越到此,历史的轨迹已经开始变化,是否还有建安年号,尚未可知。

  出血热大疫的起源,就是在北方的冀州和青州,蔡成会全力阻止该疫情的出现。这也算是改变历史吧?

  可以想见,在蔡成返家之前,就已经针对如何建设东莱根据地,有了全盘的谋划。

  蔡成的第一步已经迈了出去。

  整个东莱在毫无知觉间,就已经步入了“新农体系”中,却几乎没有人察觉。

  这第一步,蔡成迈得很大,却没有扯着蛋。恰恰印证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格言。

  所有人都在忙,蔡成在干什么?

  他当然在做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建军。

  没有军队的依托,他做的这一切,很可能是镜花水月,稍有外力,就会支离破碎。

  军队,虽然没有进入“新农体系”中,却是新农体系顺利运转、不断发展的保障。

  而新农体系,则是蔡成调序新制度体系的实验体,更是新军体系、新教育体系、新工业体系、新医疗体系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基础。

  新制度体系,才是蔡成改变历史的依仗。

  历史上,野蛮文明摧毁先进文明的例子多不胜数。古印度、古希腊、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先进文明被野蛮文明摧毁的例子。

  就连华夏文明都有几次在崩溃的边缘。五胡乱华、蒙元、通古斯人的大清……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坚持住了?

  在蔡成看来,是华夏文明中,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以儒学为根基而建立的制度体系,帮助华夏文明延续了下来。

  由此可见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新军体系,既是制度体系下的产物,又是制度体系的保护神。蔡成如何能够不重视?

  城外一处尚在建设中的农庄中,目前只建好十余间茅草屋。

  蔡成走入其中的一间。

  “拜见主公!”看到蔡成进来,管亥马上单膝跪地,给蔡成恭敬地行礼。

  他身后十个壮汉,也统统跟随管亥跪了下去,同样低呼:“拜见主公!”

  管亥已经认蔡成为主了?

  当然啦!

  若非如此,管亥如何能按蔡成的计划,率十万黄巾入东莱?

  可以说,蔡成的整个谋划实施得如此顺利,管亥功不可没。

  当然,这其中管哲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

  蔡立带蔡成拜见管哲。

  管哲虽然年近花甲,但不知为什么,见到蔡成后,就打心眼里喜欢。

  尤其是蔡成叫他“管爷爷”时,让他心都化了。

  本来两家就是联姻关系,再听到蔡成对当前大汉朝的分析,以及已经到来乱世的应对之策,管哲更是喜不自胜。当场表态,他会全力支持蔡成。

  于是,蔡成就与管哲深入聊了一下他准备以东莱为根本,逐步控制整个青州,进而掌控冀州的总体谋划。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找到管亥,以管亥手下的黄巾余党为兵源,引管亥入东莱,既可以为东莱添户增口,又可以得到一支已经杀过人、见过血的雄军。

  并不像管亥当众说的那样,管亥与青州管氏毫无关系。管亥实则是管氏旁枝的后辈,早年其父母早亡,管哲得知后,还曾专门派人前往资助。

  所以,管亥与管哲,一直是有联系的。只不过知道的人极少而已。

&emsp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