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轻小说の>书库>历史军事>三塑强汉> 第143章 士族之谋(2)

第143章 士族之谋(2)

  这当然是刘宏与十常侍早已商量好的结果。

  郡侯,再往上一步,就是公爵了。

  公爵,和封王一样,可以自行建国,自设国家官吏,不再向朝廷缴纳赋税。

  可见,一般情况下,皇家是不会封外姓为公的。

  “七王之乱”犹在眼前。

  “大父言之有理,此事不必再议。拟旨,改封蔡立为‘齐国郡侯’,食邑一万五千户,世袭。

  “另,让郭大人去青州之时,携带圣旨,召蔡立进京接任大司农,并遥领青州牧。朕无法去青州,蔡爱卿来京任职,恰好可以给朕好好讲讲‘新农体系’。

  “退朝吧。”

  刘宏哪里还会给群臣再提异议的机会,直接就定了下来,还马上就跑了,不给朝臣一点机会。

  其实,不光是朝廷上那些老奸巨猾的士族代表在出招,青州的一些世家大族,同样在出招。

  就在大司农郭全返回京都之时,蔡正也来找蔡成,说是青州的一些世家大族,又起了幺蛾子。

  秋收后,蔡正接报,泰山郡、琅琊国、乐安国、平原国、北海国等六郡国,都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明明春耕时,世家大族的全部田地都已经耕种,可在秋收时,绝大多数田地都收成寥寥。

  严重者,收成减少了九成五左右以上。

  轻者,收成也减少了八成左右。

  这已经相当于遇到天灾时的收成了。

  本来早两年就应该发现此事,但这两年,农署忙于垦荒开田一事,很自然地就把此事给忽略了。

  或者说,只顾自己的农庄耕种,完全忽略了查验世家大族的耕种情况。

  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世家大族收成多少,与农署的关系本就不大,没被农署下属官吏放在心上,或者是下属官吏中,有与世家大族同流合污之人。

  在青州,农庄与未加入农庄的世家大族,使用的是不同的赋税徭役制度。

  世家大族使用的是朝廷赋税制度,田税很低,只有十五税一。

  而农庄实行的是“新农体系”的赋税制度:取消所有徭赋,归集于田税,十税三。

  表面看起来农户要缴纳更多的田税,实则对农户更加有利。

  因为汉朝的田税虽然不高,但赋税徭役很重。口赋(人头税)、更赋(兵役赋)、算赋(徭役赋)等加起来,让普通农户根本无力承担。

  比如如果农户因家中缺少青壮劳力,不想去服兵役,结果就要缴纳三千六百钱的更赋。除非所一年的收成全部卖掉,否则普通农户根本不可能凑足三千六百钱。

  可“新农体系”却把所有徭赋全免除了。

  牧府征召劳工,或者在大工坊里做工,都是给工钱的。

  护民军是自愿报名的,而且家中劳力少的农户,还不允许报名。

  加入护民军,不仅每月有五十钱的军饷,还免除家中一半田税。如果在军中有升迁,月钱更多。

  至于世家大族,则不怕交纳各种徭赋,他们不缺钱。

  按牧府律,凡是荒芜之地,皆归官有。

  世家大族拥有大量的田地,却没有人帮他们耕种。

  虽然这两年中,他们去京都购买了大量的奴隶,可远远不够,全力以赴,也只能耕种十之二三之田地。

  可如果不耕种,荒芜下来,年底就会被牧府收走。

  世家大族才想出“虚耕虚种”的办法。

  也就是,他们每年在无力耕种的田地中,播洒极少的种子,播种后也不用照料,秋后就说田地欠收。

  如此一来,这些田地没有荒芜,农署就没有没收他们田地的理由。

  而且按朝廷田税规定,十五税一。收成少,田税就少,他们一点都不亏。

  有人问,管他世家大族是否真实耕种,反正现在农户都有饭吃了,管他们干嘛?

  前面说过,青州现在已经有六百三十万人左右,为大汉人口第一大州。

  除去世家大族的人口,起码有六百万人吧?

  但农署的耕地只有五千万亩,平均一人十亩都不到。

  按汉时的亩产,至少三亩地才能保证农户不会有人饿死,至少十亩才能保证农户吃饱。

  如此算下来,军粮、赈灾储备粮、平抑粮价储备粮怎么办?

  如果把这三种用粮都算上,青州农户平均每人二十亩地才够。

  也就是说,农署掌握的青州耕地,要达到一亿亩。

  要知道,青州的土地是有限的。全部开垦完,也就是一亿一千万亩左右。

  而一些山地,哪怕开垦出来,也因为各种原因,只能是劣田。

  此时,蔡成还没有找到如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家作物,而青州的良田最多只有四千多万亩,其中一大半还在世家大族手上。

  蔡成看的不是世家大族的那点田税,而是青州粮食的总产量。

  世家大族想保住田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