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霍光考察学习

  自刘据推行均田制后,燕京大地仿若被注入了一股蓬勃的生机。

  曾经荒芜的田野如今绿意盎然,大片大片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希望。

  新建起来的村落里,房屋错落有致,烟囱中升起袅袅炊烟,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百姓们的脸上不再是往日的愁苦与疲惫,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满满的憧憬与期待。

  田间,农夫正勤快地劳作着,他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看着自家肥沃的土地,眼中满是喜悦。

  以前给别人种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只能勉强糊口。

  如今有了自己的地,干起活来那叫一个带劲!

  “天子圣明,这均田制把土地分到咱手里,咱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得好好感谢陛下。”

  隔壁地里同乡感慨的说,也正如农夫所想一样。

  孩子们在田埂间奔跑,唱着新学的歌谣:"白毛女,换新天,天子分地万家欢。"

  无论是在热闹的集市,还是宁静的乡村小道,人们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均田制,大家对这一制度的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而对燕京的新建和制度改革,感触最深,变化最大的当属现任户部侍郎的金傅。

  他的人生在这类迎来了重大转折。

  曾经,作为罪臣之子的他,在长安受尽了冷眼和欺辱。

  走在街头,人们对他指指点点,眼神中满是轻蔑与不屑。

  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弟,更是时常对他恶语相向,甚至还会故意刁难他。

  甚至连曾经枝繁叶茂的金氏在长安也没有了立锥之地,只能虽天子远赴燕京,背井离乡。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来到燕京初心不改,历经磨难的金傅终于被刘据看到忠诚和才华,委以重任。

  而在燕京的这段日子,金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与尊重。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土地改革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刘据身边的得力重臣。

  曾经那些在长安欺辱过金傅的人,听闻他在燕京的成就后,都震惊不已。

  一位曾经嘲笑过金傅的富家子弟,如今满脸懊悔,喃喃自语道:“没想到那罪臣之子竟能有今日的成就,当初真是小瞧他了。”

  那些曾经对金傅冷眼相待的官员,也纷纷改变了态度,心中满是嫉妒与不甘,但又不得不承认金傅如今的地位与能力。而

  金傅,早已将过去的种种抛诸脑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燕京、为大汉效力的事业中。

  曾经的起起伏伏早就淡然应对。

  同时,崭新的皇宫即将落成,宏伟的宫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燕京曾经破败的街道修葺一新,宽敞平坦的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着新盖的房屋。

  百姓们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满心欢喜地忙着搬家。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自家新屋前,老泪纵横:“活了大半辈子,一直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如今有了这安稳的家,还有了能耕种的田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陛下真是咱老百姓的大恩人,让咱过上了好日子!”

  年轻的夫妇们则兴奋地布置着新家,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丈夫笑着对妻子说:“有了房子和田地,咱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这都得感谢陛下的好政策。”

  那些曾经交出田地的贵族们,起初心中满是担忧和抵触,害怕失去了经济来源。

  但朝廷依照承诺,给他们发放了分红。

  一位贵族拿着分红,感慨万分:

  “本以为交出田地后,日子就没了保障。没想到朝廷如此宽厚,不仅给了分红,还让咱们看到了国家的新希望。均田制施行后,百姓们有了盼头,干活更起劲了,这对整个大汉都好,我们也受益。如今看来,配合朝廷是对的,陛下圣明啊!”

  其他地主们也纷纷点头,对朝廷的政策表示认可与感激。

  一时间,燕京街头巷尾都回荡着百姓们对刘据的赞誉之声。

  大家对均田制的拥护之情愈发深厚。

  而在南方京杭大运河项目施工现场。

  此时身为吏部侍郎的霍光,站在规划图纸前,眉头紧锁,满脸愁容。

  虽然京杭大运河工程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但拆迁安置民众的工作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负责拆迁的手下愁眉苦脸地汇报道:“霍大人,那些民众故土难离,死活不愿搬迁。有的说家里的祖宅不能丢,有的担心安置的地方不好,我们好说歹说,都难以说服他们。”

  霍光心急如焚。

  这拆迁工作若停滞不前,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将遥遥无期。

  与此同时,丞相田千秋的态度更是让霍光倍感压力。

  霍光提出加快拆迁安置进度的方案,田千秋却摇头反对:

  “霍大人,此事切不可操之过急。民众乃国之根本,如此强行拆迁,恐会激起民愤,动摇国本。”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