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轻小说の>书库>历史军事>蜀汉之庄稼汉> 第1334章 命中带油

第1334章 命中带油

弟,就算是再怎么考虑世家大族的利益。

  此时也不得不承认,汉国大势已成,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如何顺势,而不是如何扭转大势。

  带着荥阳发放的文碟,顺利过了成皋,终于到达洛阳——此时应该叫作雒阳。

  汉军攻取了洛阳之后,第一时间就把洛阳内外的洛字,全部改回了雒。

  汉乃火运,故称炎汉,以赤为国色。

  曹丕篡汉后,欲以水灭火,故改雒为洛。

  甚至洛阳周围的城邑,如黾池,也非要加个水,改成了渑池。

  只是这个水加到现在,已有二十余年,炎汉的火非但没有被浇灭,反而是越烧越旺。

  如今连雒阳的曹氏宗庙及神位,亦尽被焚毁。

  可谓为天下所笑。

  曹叡东巡许昌后,雒阳已有传言,说曹丕加了三水,其意虽在灭火,实则天意暗喻,曹魏国运不过三十年。

  待曹爽挟曹氏伪帝继续东巡谯县,此流言又重新在许昌兴起,而且有愈传愈烈之势。

  甚至连什么“莫道三水能成雨,龙化二水自有脂”都出来了。

  光武皇帝本就是靠着“赤伏符”的指引平定天下,在驾崩之前,他还“宣布图谶于天下”,使谶纬成为国法。

  后汉谶纬最盛时,“五经之义,皆以谶决,于是五经为外学,七纬为内学”,人人“崇尚谶纬”,不引谶纬,人不尊经”。

  白虎观会议,就是后汉谶纬鼎盛时发生的事情。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

  当时的世间大儒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参加会议,考详同异,连月始罢。

  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可见后汉时期,谶纬之说影响之大。

  虽说到了现在,谶纬之说已不如那时,但任谁也不敢轻视谶纬的威力。

  世间大儒,有不少人还专门研究谶纬之说。

  解释对了,那就是精于谶纬术艺,功成名就。

  解释不对,那就叫妄引谶记,多半是要身死名败。

  羊祜作为这个时代的士子,就算再怎么不相信谶纬之说,但受限于时代,终还是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而当他们一行人经过成皋,进入雒阳之后,正是“莫道三水能成雨,龙化二水自有脂”传得最热烈的时候。

  雒阳城内,几乎是人人都在讨论。

  没办法,大汉收复旧都雒阳,在大多数人眼里,三兴已是成定局。

  民间各位高人,纷纷发表高见:“三水自不必说,这龙化二水,就很有说法啊!”

  大汉丞相是叫什么来着?

  大司马的姓是什么来着?

  云云。

  “是啊是啊,这大司马来雒阳,可不是带着水来的,那可是带着油脂来的。”

  “你们懂个卵!听我说,伱们可知,大司马第一次领军出战,是哪一次?”

  “袭取陇关嘛,谁不知道?”

  袭取陇关,激战街亭,可谓是冯大司马的成名之战。

  民间高人呵呵一笑,瞥了一眼回答的人,然后问道:

  “尔等可知,大司马是怎么在三天内拿下的陇关?”

  这个倒是流传得不多,毕竟紧接着的街亭一战,可比这个更让人津津乐道。

  什么陌刀如林,什么不退一步,老刺激了。

  大司马如何在三天内攻下了陇关,反而是少有人传。

  “正是油脂啊!大司马当年第一战,正是用油脂在陇关烧了一把火,这才轻易下了陇关,晓得不?”

  民间高人挑起了众人的好奇之心,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之后,这才揭晓了答案:

  “这大司马啊,那可是天生就命中带油脂的,若不然,怎么会第一战就用了油脂呢?”

  有道理啊!

  众人齐齐点头。

  大约这就是天意啊。

  大司马以油助火,炎汉嘛,自然是越烧越旺。

  在食肆里休息吃饭的羊祜听到这些话,不禁就是暗自撇了撇嘴:什么陇关油脂,你还不如说他出山时就献毒计,用南中夷人的人油来浇灌汉中呢!

  想到这里,羊祜猛地一愣。

  曹!不会是真的吧?

  这冯某人,真的是命中带油?

  毕竟,人油也是油啊!PS:

  孩子太调皮了,才不到六个月大,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弄开床边的护栏,然后从床上摔下来。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