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来临前,季衔山和陆琢这对小夫妻,还陪着霍翎去了趟避暑山庄,在里面住到天气渐渐凉快了才回宫。
一切的转变,都要从回京后爆发的一场“姐杀弟”案开始。
朝堂上针对“太后还政”展开的第一轮风波,也由此而起。
自从天狩十年,霍太后在京兆府立下女户后,民间效仿者渐渐多了起来。
而这场姐杀弟案,发生在南方某座县城一户姓苏的商贾之家里。
姐姐原本是苏家独女,有一青梅竹马的恋人,随着民间风气越来越开放,苏父有意将家业全部留给姐姐,不过要求姐姐必须留在家中招婿,为此苏父还拆散了一对有情人。
但这一切,在姐姐成亲,而苏父又有了一个亲生儿子后改变了。
此案性质之恶劣,顿时在当地引发轩然大波,甚至是直达天听,在大朝会上被御史提起。
御史话音落下,不少人瞬间都精神了。
什么,因立女户而引发的恶性案件,简直是藐视人伦,简直是丧尽天良!
以前什么时候听说过这种事情,都是在太后娘娘执掌朝堂、推动立女户后,才让一些女人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世风日下,人心沦丧,长此以往,必使我大燕民风败坏,陛下,娘娘,此事不可不引以为戒啊。”
“赵大人说得不错,此案应成为典型,虽说那残害手足的杀人凶手已经伏诛,但必须要将此案宣扬出去,昭告天下。”
又有一人站出来,状似劝说,实际上也是在痛斥此案:“席大人此言谬矣。这世人多从善,未必能想到用这种手段来谋夺家产,要是将此案闹得太大,岂不令天下更多人效仿?”
让这些人将矛头对准太后,他们是不敢的。
但当年是谁主持修订了《刑统》财产继承法令?
是刑部尚书丁景焕啊!
丁景焕不是世家出身,行事又喜欢剑走偏锋,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他不顺眼,偏偏越看他不顺眼,他越是平步青云。
这会儿抓住丁景焕的纰漏,顿时有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丁景焕。
丁景焕可从来不怕跟人吵架,而且他先是京兆尹,后成为刑部左侍郎,再到成为刑部尚书,真要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被这些大臣驳倒,他这个刑部尚书还不如早点儿退位让贤。
都不用其他人帮忙,丁景焕一个人就将刚刚那些发言的大臣全部驳了个遍。
“大燕建国百年,就出了这么一起姐杀弟案,也难怪赵大人会如此激动。敢问赵大人,弟弟卖掉姐姐,动手打杀姐姐的时候,怎么不见您老人家站出来指责世人日下,人心沦丧,民风败坏呢。是不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您老人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呢。”
“还有席大人,您老人家是清流世家出身,不了解民间疾苦也是正常。这样,我将我曾经亲手断过的案子背给您听,您看看这几个案子是不是更应该宣扬出去,昭告天下?”
丁景焕本就过目不忘,况且这些案子都是由他亲自经手的。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不仅是时间地点人物,就连判决时说的判词都能倒背如流。
“民间风气渐开本是一桩好事,诸位岂可因噎废食?”
不过会耍嘴皮子的也并非只有丁景焕一个。
随着这场争论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开始有越来越多人下场。
争论到最后,是非对错本身早已不再是此案的重点。
一方是强硬要将此案钉成典型,令世人引以为戒。
一方表示只是凶手想岔了,错在她本人,而非财产继承法令上。
中间还有一小撮人,质疑当地县令断案有误,要求将此案提审至京师,由京兆府或刑部重新开审。
谁不知道京兆府和刑部都是太后娘娘的地盘,那个提议重审案件的官员,顿时被喷了个狗血淋头。
就连丁景焕在舌战群儒之余,都忍不住抽空扫了这人两眼。
这到底是在暗地里拱火,还是真蠢呢。
“够了。”
大殿上方,终于传来冰冷的呵斥。
“一个早已定性的案子,还能惹得满朝文武争论不休,哀家看你们就是太闲了。今日朝会到底为止,退朝吧。”
***
丁景焕被宫人迎进寿宁宫时,霍翎正坐在凉亭里翻看一卷书页。
丁景焕原以为霍翎是在看书,余光一扫,才发现不对。
“娘娘在看什么?”
“在看一个酿酒方子。”
丁景焕愕然:“娘娘好雅兴。”
霍翎将手里的酿酒方子递给丁景焕:“你来瞧瞧可喜欢?”
丁景焕面露讶异,接过细看,赞叹道:“这酿酒方子看着真不错。”他爱酒,私底下兴致来了,也会自己酿上一些。
“这是良酿署新研制出来的酒方,已经酿造出第一批酒了,我还未品尝过滋味如何,宣你进宫一块儿尝尝,你若喜欢,这酒方就送你了。”
良酿署是专为皇家酿酒的酒坊。
丁景焕还以为霍翎宣他入宫,是为了跟他商议一下朝堂上的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